中央宣傳部日前授予徐淙祥同志“時代楷模”稱號,集中宣傳了他的先進事跡。
徐淙祥,男,漢族,1953年6月生,安徽太和人,中共黨員,現為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。他長期扎根黃淮農村,堅持科技興農,培育優良品種,改良栽培方法,使許多“望天田”變成“高產田”。他牢記囑托,善于應用現代農業科技,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、種好糧,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。他熱愛農業,鐘情土地,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,激勵引導年輕一代積極投身“三農”,為當地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動力。獲評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“全國十佳農民”等稱號,當選十二屆、十三屆、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。
中央宣傳部在授予“時代楷模”稱號的決定中指出,徐淙祥同志是愛農業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新時代農民典范,是農村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優秀代表,他的先進事跡集中展示了“老把式”“土專家”等鄉村科技人才銳意進取、敢為人先的堅定追求,充分體現了新時代農民積極向上、拼搏奮斗的精神面貌,有力彰顯了共產黨員奮進新征程、建功新時代的使命擔當。為宣傳褒揚他的先進事跡,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,授予徐淙祥同志“時代楷模”稱號,號召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“三農”工作者要以“時代楷模”為榜樣,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,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、建設農業強國目標,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堅定信心、攻堅克難、真抓實干,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不斷作出新貢獻。
堅守種糧初心
清早,太陽還未露頭。徐淙祥就騎上電瓶車開始巡田。這是他多年來的“必備科目”。“自走式噴灌機澆了一晚上,我要看看大豆和玉米的耐旱情況。”徐淙祥說,天越熱,記錄作物抗旱性越有必要。
“2003年,洪澇、龍卷風、冰雹。當時,下大雨、刮大風,人家都朝屋里跑,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。一連兩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溝排水,腿上劃得都是口子。”徐淙祥回憶說。那一年,當地大豆普遍減產,他的試驗田卻創下新的單產紀錄,“這都是對我的考驗。”
徐淙祥有一顆愛農之心。“我父親的兩個兄弟,當年嚴重營養不良。”1972年,高中畢業的徐淙祥本可以當民辦教師,他卻選擇務農。彼時小麥畝產不到200公斤,“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,我要靠科學種田搞出名堂來!”
5月28日,徐淙祥(左)在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的田間和種糧大戶交流小麥的成熟情況。
1984年,已是鄉村農技員的徐淙祥成為共產黨員。宣誓的那一刻,徐淙祥想到了初中時看過的一篇文章《縣委書記的榜樣——焦裕祿》。“先輩們的精神鼓舞著我。”他說。
堅守,終會照亮這片土地。20世紀90年代,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單產超過400公斤,比周邊高出100多公斤。2022年徐淙祥種植的兩個小麥品種單產均歷史性跨越800公斤。
奔赴希望的沃野
今夏,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再傳喜訊:在干旱氣象條件下,小麥高產田塊每畝達820.5公斤。捷報頻傳得益于徐淙祥持守的信念:科學種糧。
與徐淙祥結識多年,記者始終難以忘記:兩年前的盛夏,他在一家肥料廠里,不顧由雞糞牛糞等制成的有機肥的濃烈氣味,蹲下身將手伸進堆肥里試了試溫度,取出一把搓了搓……
“溫度過高屬于生糞,容易燒苗。我們把作物秸稈免費給周邊的養殖場作飼料,他們將畜禽糞便給我們用于田間施肥。廢棄物循環利用了,土地也肥了。”徐淙祥說。
5月28日,徐淙祥在太和縣淙祥農事服務中心察看收獲的小麥。
好農田,是豐收的希望。皖北不少耕地屬于砂姜黑土,土質黏重。徐淙祥與相關部門合作,探索了配方施肥、有機肥替代化肥及土壤深耕等技術,提高了肥料利用率。
糧食增產,一靠土地,二靠良種。與一般大戶不同,徐淙祥流轉的1230畝地中,有200多畝配合高校、科研院所開展小區試驗。“它猶如一個‘擂臺’,更優的品種會被選出。”徐淙祥說,“我雖少收了糧食,但能試種優質品種,值!”
7月20日,徐淙祥在家中察看用于研究的小麥樣品。
辦公室里,50多個筆記本整齊排列。小到小麥苗情、病蟲情、氣候條件,大到良種選育、高標準農田建設,都被徐淙祥仔細記錄下來。
“‘良種配良法,節本又增效’,但把良法配套試驗做好的不多,徐淙祥算一位。”對口聯系徐淙祥的科技特派員、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喬玉強說,“徐淙祥這個鄉村‘土專家’把農業技術精準地用在了作物增產中,踐行著‘多種糧、種好糧’的責任擔當。”
2023年以來,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,徐淙祥的示范基地科技賦能加速: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、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、配備多架無人機……
7月20日,徐淙祥在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的田間察看玉米生長情況。
攜手走上增收路
“莊稼病了,就找徐勞模。”在太和縣舊縣鎮,徐淙祥名聲在外。“徐淙祥打的糧就是比我們多,我們信他。”村民徐宗付說,老徐把探索糧食優質超高產、節本增效栽培技術的好經驗,都變成了通俗易懂的順口溜。
“光施肥、不深翻,小麥扎根無處鉆”“小麥拔節需肥大,壯苗也要把肥下”……徐淙祥說:“我想讓大伙兒一看就懂、一用就靈。”這些年他陸續增補,順口溜從60條增加到120條。
農忙時節,老徐的田頭,常常擠滿前來觀摩關鍵增產技術的農戶。截至2024年,“大戶帶小戶”的協作模式覆蓋了太和30萬畝耕地,帶動2.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。
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。2022年,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興辦,每個鄉鎮成立了理事會,建起了百畝攻關田、千畝示范方、萬畝示范片。作為協會負責人的徐淙祥說:“我們就是要利用現代農業科技,帶著農民學、做給農民看、幫著農民賺。”
7月20日,徐淙祥在家中翻看他編寫的小麥種植順口溜。
“相比小農戶一家一戶管理,規模種植每畝地能節本100元,增收100元。”徐淙祥說,目前基地還使用了載有北斗導航的播種機,能有效減少重播、漏播。這些技術在種糧大戶間廣泛推廣。
楝樹之下,徐淙祥閉目凝神。十多年前的幼苗,已亭亭如蓋。樹上的5個分枝,被他視為五谷豐登的象征。徐淙祥說,面對困難,這棵樹是他鼓起勇氣不斷前行的“加油站”。
楝樹枝繁葉茂,守望每一次豐收。
來源:新華社